介紹
面對越來越熱門的樓中樓&夾層屋產品,許多裝修新手都會困惑怎麼規劃最實用、又不違法?其實只要掌握幾個關鍵步驟和規範,就能設計出舒適美型又合法的樓中樓/夾層屋空間。本篇攻略將從定義、法規、空間布局到合法驗屋一次整理給你,讓你少走冤枉路!
裝修預算規劃與避坑清單
含Excel模板,限時0元領取
一、樓中樓與夾層屋的定義與空間規劃
1. 樓中樓、夾層屋的明確定義
所謂「樓中樓」(亦常稱「複層住宅」),是指在原始建築規劃時,由建商同步施工形成上下兩層,相連之內部樓梯連關,且能合法產權登記與允許出售。其上下層格局完整,有足夠樓高,分化成私密與公共空間;「夾層屋」則是運用某樓層挑高將一部份加建夾板或鋼架較臨時用(如儲藏、書房等)。夾層屋大多屬於後天加裝,若非原建築取得建照時已註記,一律視為違建。
2. 結構做法與空間配置差異
樓中樓在建築過程同步結構設計,樓地板為永久式混凝土結構——安全性高,最常見的樓下為公共活動區(客廳、餐廳、廚房),樓上為私密(臥房、書房等);夾層屋則多以鋼構或木板拼裝,有時僅能放置床墊、儲藏物,主要因挑高有限而高度不足(約1.6~2公尺之間),大多數無法分區劃宅,舒適性與合法性皆有限。
3. 實務上常見設計手法
樓中樓常利用客廳挑高、落地窗延伸視野,主流分主臥獨立、次臥/多功能區,最下層預留儲物與玄關。夾層屋則常以木作鋪設床舖、創造書房或雜物櫃,部分更結合開放型書架或通透樓梯格柵來引導光線,減少壓迫感。

二、樓中樓與夾層屋的主流型態比較
1. 住宅類型規劃(自用/商業用途)
樓中樓由於產權完整,適合自住或合法出租、登記公司登記;夾層屋如無建照僅能自住,不能作公開商業用途,違法風險高。
2. 樓地板高度與坪效利用差異
樓中樓樓高需達3.6米以上,夾層面積不超過該層1/3(或100平公尺),功能分區明確、坪數使用最大化;夾層屋則多取決於原本挑高限制,坪效有限。
3. 空間動線設計參考
樓中樓梯形動線以邊角設計較佳,留完整主要空間穿透。夾層屋建議用造型樓梯或移動式設備,動線壓縮區域清楚規劃,避免阻礙採光與通風。


2025最新最全裝修省錢避坑指南免費領!
三、樓中樓/夾層屋常見風險與潛在違法問題
1. 違規增建常見型態
夾層屋(含夾層加建)若是在房屋取得使用執照後再加設(如樓地板、頂樓違建、陽台外推等),皆屬違建,容易被舉發與裁罰,甚至要求強制拆除。
2. 安全、逃生與結構風險
夾層加建多以簡易木、鋼架材料,不僅結構安全性低、地震易倒塌,還可能阻礙消防疏散路線與火災逃生,明顯影響樓宇整體穩定。
3. 如何辨識合法性與違建風險
購屋前應索取建照正本、使用執照與現場結構圖比對,確認屋內無夾層違建、無「二次施工」;若產權文件或建照未註記夾層,極可能為違建。

四、現行法規重點解析:樓中樓&夾層屋
1. 建築技術規則相關條文重點
依建築技術規則,合法夾層只能出現在一樓與頂樓,且樓層面積不能超過1/3(100平方公尺),超過即違法。新建或改建須申請建照,竣工後申請使用執照。
2. 屋內夾層高度、面積、通風要求
樓中樓上下層各需2米高以上,通風須依設計留足採光窗;夾層設置高度若低於標準則不建議人居(安全疑慮大),且無法辦理產權登記。
3. 楼中楼结构与楼板加建规范
樓中樓結構須由專業設計、合格建築師簽證計算,樓板負重、樓梯寬度都須符合法規。加建夾層不可於非建照所載位置擅自增加樓板。


五、裝修設計實用攻略與合法操作建議
1. 樓中樓夾層規劃實際尺寸規範
樓中樓下層建議高度2.2米以上,上層2米以上最舒適;若是夾層屋,高度最好也不低於1.8米,面積不可超過建照登記標準。
2. 案例解析:合法夾層/樓中樓設計重點
成功案例通常有良好分區(下層開放活動,夾層單純睡眠/閱讀)、足夠樓梯寬度,並預留逃生動線與消防安全設備,不影響原有主結構。
3. 裝修申請文件與建議流程
建議先請設計師評估後製作圖說,再向建築管理單位送件。需檢附建照、設計圖、裝修合約書評估報告。經審查同意方可施工,竣工後配合驗收。

總結
樓中樓、夾層屋裝修絕對不是隨機DIY那麼簡單,不僅實務設計須考量動線利用、空間美學,還要緊守法規與安全底線。建議初學者多參考成功規劃案例,裝修前務必做好功課、申請合法許可,購屋或驗屋也須仔細檢查結構與文件。只要遵守這些重點,人人都能打造兼具美感、機能與安全合規的舒適樓中樓與夾層屋空間!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