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線規劃致命傷!三角動線失準煮飯像打仗
廚房是集烹飪、收納於一身的重要空間,但規劃不合理,天天煮飯都像打仗!這類NG格局通常出現在以下幾種情況:
冰箱/水槽/爐台黃金三角比例
所謂黃金三角動線,就是將「冰箱-水槽-爐台」三者以最適距離形成三角形,方便煮飯時流暢移動。實務上,三點總長度以360~600公分為佳。若三點排成一直線、距離太遠或太擠,都會讓你走斷腿,甚至邊煮菜邊撞人,嚴重降低效率。解決方案:重新規劃廚具擺設順序,或透過活動型家電(如移動中島)協助調整動線密度,讓每一步都順暢。
狹長型廚房常見動線錯誤
許多小宅為了節省空間,將廚房擺成一條直長型,結果就是「進得去出不來」。這種格局常常會出現開冰箱撞水槽門、打蛋時背後還有家人在炒菜的尷尬場面。建議至少保留90公分以上走道,佈局時盡量將作業檯面、收納櫃與主要機能區集中在同一側,或利用雙一字型、L型加強迴旋餘地。
開放式設計反成油煙擴散場
近年流行廚房、餐廳、客廳一體成型的「開放式設計」。小心!如果沒有規劃油煙與動線隔斷,料理時的油煙就會滿屋子跑,家具、牆壁、甚至冷氣機都成吸油煙幫手。解決方式:加裝玻璃拉門、活動隔間,使用高效能的抽油煙機,甚至選用半開放式設計,確保日常使用與清潔不打架。

收納黑洞排行榜首:吊櫃高度深度雙重雷區
廚房NG設計還有最容易讓人崩潰的「收納地雷」,尤其吊櫃設計錯誤,根本等於留下一個用不到的黑洞!
身高×1.33公式計算黃金高度
吊櫃如果裝得太高,每次想拿碗盤都得墊腳或樓梯,易摔東西還有安全疑慮。最適合的吊櫃底部高度是「身高x1.33」,例如身高160公分的人,吊櫃底部約在213公分左右最順手。過高就淪為擺放沒人在用的舊鍋碗。
35公分極限深度原則
吊櫃深度太深會導致收納物品「進去出不來」。建議深度不超過35公分,最深層的物品才能輕鬆拿取,清潔時也不會手伸不進去。
旋轉五金破解轉角深櫃危機
L型廚具或角落櫃常被忽略,這裡容易成為「廚房收納黑洞」。解決方法是加裝旋轉盤、拉籃等五金,讓最裡面空間都能一目了然、好拿好放且不卡卡。

檯面材質選錯苦十年!刮痕吃色清潔噩夢
廚房裝修除了看外觀,檯面材質選錯,真的苦十年!刮痕、吃色、頑垢一次跟著來。為什麼有些人再怎麼擦都擦不乾淨?關鍵就在材質。
天然石材VS人造石材實測比較
天然石材(如大理石)外觀高級,紋路自然,但易滲色、易裂縫、保養難度高;人造石顏色多樣,拼接無縫,好清理但較不耐高溫和重物壓撞。選擇時建議根據烹飪強度和預算,選擇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材質。
耐刮抗污塗層挑選要點
現代有些人造石或複合檯面,會在表層加上抗菌、耐刮、耐污塗層。選購時留意有無這類處理,能省下掃不掉的煩惱。
隱藏式導水槽設計關鍵
做菜、洗東西最怕檯面滲水流滿地。加裝導水槽或斜邊設計,水滴自動流入水槽不亂淌。這類細節絕對提升實用度。

門片設計聰明反被誤!橫拉門軌道藏危機
想要門片省空間、兼具美觀?市面最新的橫拉門、吊門、玻璃門其實都有不少地雷,沒注意規劃分分鐘影響日後廚房使用。
對開門片改良版尺寸公式
傳統對開門打開易卡動線,改用改良尺寸(單片寬60公分以內),或搭配玻璃門減輕壓迫感,又能維持隔間效果。
重型滑軌承重極限測試
無論是吊門或橫拉門,軌道承重必須選擇符合開合頻率及門片材質重量的產品。推薦選用標明測試過的專業五金,保證開關順暢,壽命長久不下垂。
防夾手緩衝鉸鍊必裝位置
吊櫃、落地櫃大門最好全部安裝緩衝鉸鍊。特別是家裡有小孩老人,能大幅降低夾手意外,也能讓門片閉合無聲。

電器櫃規格沒預留!廚房家電變大型路障
現代家家都有烤箱、氣炸鍋、咖啡機、微波爐和洗碗機,電器櫃或隱藏空間沒留齊,實際入住根本變大型路障…怎麼提前避免?
嵌入式家電預留尺寸表
規劃電器櫃時一定要先列掃家中電器尺寸,並依照使用頻率預留空間。一般標準為每台家電長/寬/高再加5~10公分散熱間隙。門片深度要考量家電打開方式,不然抽屜一拉沒空間放…
迴轉式電器塔應用技巧
進階一點可以選用「迴轉式電器塔」設計,家電們可依需求旋轉擺放,收納和使用同步升級,收拾不佔桌面。
移動式中島整合方案
中小宅廚房不夠大,可以善用「移動式中島」設計:如抽拉設計或滑軌桌面,需要時當作備餐台或擺放小家電,不用時推回去不佔空間,機能翻倍還開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