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需求與平面規劃
格局是三房,為了放大公領域的空間,因此把一間臥室和廚房的隔間牆局部拆除,改成開放式多功能空間及廚房,而原本有兩間衛浴,但都太小不好使用,所以改成三件式且機能各自獨立的衛浴配置。鄰近的臥室則是藉調整後的衛浴空間擴充出更衣室。
Before

After

其他需求:
1.簡約好整理為主
2.色調乾淨清爽、不要過多木紋配色
3.把陽台採光盡量引進室內(老房子光線比較不好)
4.開放式中島
二、裝修前後對比
因為買的是老屋,改造的幅度比較大,過程真的很值得記錄,這裡分享一些對比照↓







三、完工美圖分享
玄關
玄關的大窗是引進室外採光的重要區域,而且想把這種明亮感延續到整個公領域,在配色上選擇淺白素色為主,但全白最怕的就是容易髒和太冷調,因此白色部分選用了容易維護的美耐板,搭配少量的木紋點綴和全室木地板,讓整個空間還是能保有溫暖的氣息。

落塵區刻意加寬範圍,鞋櫃又設在對牆,所以玄關活動範圍很足夠,即使一家人剛好要進出門不會都擠在一起。地磚的部份也很用心,像是這系列總共有32種六角磚,設計師光在選擇素色磚與花磚之間的拼接就花了不少功夫,但是真的效果很好,而且與眾不同!


屏風刻意只做了55公分,這個尺寸剛好可以擋住在意的廚房風水,其餘就留給光線,以弧線造型收邊搭配長虹玻璃配LED光帶,和天花板之間有刻意一小段留空,看起來就不會壓迫,中間的小層板可隨手放一些鑰匙小物等等,很方便。

客廳
在鞋櫃和電視牆之間,為了營造場域過渡的感覺,規劃了一區展示空間,同時也是考量到這個位置的訊號最好,需要在這裡放置Wi-Fi機。設計師將這些需求整合,打造出活動層板式的展示櫃,外觀簡潔俐落還可以自由調整層板高度,平時我會擺上一些樂高展示,既實用又好看。

在電視牆的設計上,白色和木紋是以大約7:3比例來分佈,雖然看起來像一面簡約乾淨的牆,但那些分割線中其實充滿巧思!像是臥室隱藏門,還有電視牆後面的空間內藏了深且大量的收納空間,所以雜物都能收得進去,維持客廳視覺整潔,我認為這是一進入到客廳後,最舒心療癒的呈現。


餐廳
主要熱炒的部分會是在廚房,中島這裡比較是放微波爐、烤箱等做簡單加熱的輕食區,我覺得很特別的是,一般電器櫃都是做直立式的,設計師卻幫我們設在同一個高度,他說以人體工學來說,中段才是最好拿的位置,剛好我們空間條件OK就這樣安排,插座依序做足,相當實用。

中島是水磨石材質,搭配木餐桌有一種自然舒適感,也因為這餐桌很大,我常會在這裡辦公,像是中島下方很大的一個空間就是規劃讓我放電腦主機的。

中島是刻意用比較日式的設計,前方有做一點高度,這樣可以防止液體流下來沾到離很近的沙發。


廚房
因為常常下廚,廚房和中島輕食區會一起使用,考慮到會兩邊來回走動,就不另外做門去擋住動線,但還是有用磁磚去分隔區域,設計師為了做到完美的視覺效果,採用了齊平式貼法(和木地板沒有高低差),邊角因為會有局部磁磚外露,所以使用半弧形磁磚面接木地板,接縫處的處理相當費工,花了不少心思。

衛浴
前面有提到原格局是有兩間衛浴的,但太小了反而不好用,於是我們借鑒日式衛浴的做法,把洗手台、馬桶、淋浴區的機能分開,這樣一家三口同時使用也沒問題,而且空間更是寬敞許多。
旁邊有做了一座實用的備品櫃,除了是一個收納過渡區,下面還規劃了掃地機器人的空間,
這裡剛好鄰近水源區,掃地機器人更方便換水。

臥室
臥室的色調維持乾乾淨淨,床組和腰櫃都是使用柔和的色彩,讓忙了一天回到臥室時能感受到舒服放鬆的休息氛圍。
臥室除了更衣室以吊掛式收納衣服以外,其餘不做太多固定式櫃體,想說未來如果想增加儲物量再買活動家具就好。




四、裝潢後的心得
我們房子比較老舊,基礎工程就花了蠻多心力,還要考慮很多細節,加上我自己是工程師,在這方面的要求比較高,像是因為全室新配電路及給排水管,前期拆除地坪時,要很留心樓板載重安全問題,而且對於電器櫃和家電相關拉線的位置,也希望維修空間不要太小……這些一開始都有先跟設計師溝通過,而施工過程中,設計師在每個物件定位前,除了圖面上確認,也會邀請我們到現場,說明並一起評估最終的定案,整體觀察下來,我發現設計師都做得蠻完善細心的,後續其實已經不太擔心,就是很信任他。
而我太太則比較注重整體的設計感,為了營造真正療癒的居家氛圍,在前期設計階段,我們不斷與設計師來回討論和調整提案,印象很深的是,設計師一開始就提出例如藏線設計、充足但不外露的收納規劃,以及無把手的櫃體設計,這些都是為了減少視覺上的干擾,讓空間看起來更簡約純淨。
我想最終家裡能呈現這樣柔和且簡潔的視覺感受,這些設計細節真的扮演了關鍵角色,更重要的是,實際住起來我們覺得非常舒服,不只是風格和機能達成了平衡,那份讓人一進入空間就安靜下來、慢慢放鬆的氛圍,才是讓我們最感到療癒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