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購屋緣起
搬進現在這間位於科學園區旁的房子之前,我長期在新竹租屋,總覺得缺乏真正的歸屬感。加上考慮到未來可能成家,我開始積極尋找合適的物件。當初選擇這裡,主要是因為地點優勢──離公司非常近,生活機能也相當完整。
雖然買房時仍是單身,但我希望這個家不只符合當下的生活需求,也具備彈性,能因應未來可能的家庭型態,因此一開始便以「至少二房格局」為前提,在日常使用與長遠規劃間做出平衡。
二、關於設計師的選擇
為了找到合適的設計師,我從台中聯絡到台北,透過Google 地圖搜尋設計公司、瀏覽官網,也曾詢問朋友推薦,前後總共找了超過50位設計師吧!其中遇過設計經驗不足、難以溝通,或想法過於天馬行空的┉┉。最後選擇與相捷設計合作,原因是他們願意根據我的預算與需求調整規劃,也會在我提出想法之後,給予專業角度的建議。
三、平面規劃&裝修需求
這間預售屋的室內實際面積約30坪,原本建商規劃為三房格局。當初在客變階段,我就先聯絡設計師討論,希望能在格局定案前釐清使用需求。後來決定把客廳後方那間房間拆除,擴大主臥與客廳空間,讓整個公領域變得開闊、動線也更順暢。
整體風格上,我從小就喜歡日本文化,也常去日本旅行,對那種自然、安靜又溫暖的空間特別有好感。當時也有跟設計師提到這樣的喜好,後來設計就往有如木屋般的氛圍發展。尤其在離公司這麼近的情況下,更需要一種能從工作模式切換成休息狀態的感覺,回到家後能真正放鬆,稍微遠離一下白天的緊湊步調。
雖然現在是自己住,但空間分配還是要考量未來的變動可能,所以在主臥的機能設計、收納安排和整體格局上,都有事先想過長期使用的方式,也希望這個家能夠陪著我走得更久。
另外,因為新竹的天氣變化較大,那時就打算裝除濕機、全熱交換器和吊隱式冷氣,讓室內空氣可以比較穩定、乾爽。這部分在施工時也遇到不少細節需要處理,但最後成果讓我蠻滿意的。
Before平面圖

After平面圖

四、裝修過程
裝修期間,我幾乎每隔幾天就會到現場確認進度。從家徒四壁到一點一滴實現想像中的樣子,雖然過程繁複,但現場始終保持整潔,師傅們即使工作忙碌也會主動整理環境,這點讓我印象深刻。
設計師也協助我釐清整體預算的配置,說明哪些項目應優先處理,哪些部分可保留空間日後補強,讓我能有條理地掌握施工順序和費用分配。
裝修過程中最大挑戰,是冷氣出風口的施工調整。原本透過建案團購安裝冷氣,但廠商僅依標準流程作業,導致出風口位置比原先設計低了近25公分,天花板高度被大幅壓縮。我隨即與相捷設計討論,設計師改採單邊斜吹的方式搭配斜面造型設計,將出風區高度壓低的程度縮減至約10公分,不僅解決原本壓迫感強烈的問題,也讓天花板線條更簡潔。

五、各區域設計美照
玄關
玄關天花板因結構樑位置不規則,無法做整齊的切割,設計師以閃電造型線燈修飾,成為入門後最吸引目光的設計亮點。而這種帶點雷雨意象的線條,也和以木屋感為主軸的設計方向相互呼應。
地面透過磁磚與木地板的材質轉換,界定出落塵區與起居空間的分界。右側規劃一排鞋櫃,方便進出時換鞋,中段的開放平台可以擺放臨時物品。由於大門左側的柱子較為突出,順勢延伸出整列收納櫃,櫃深比一般櫃體更足夠,方便放置旅行箱──就像抵達度假木屋前,先把行李放下,再慢慢走進室內。

客廳
原本是打算安裝壁掛電視,但疫情後生活型態有了變化,我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常看電視了,所以中途改成了短焦投影搭配 120 吋布幕。為了承載設備,電視牆前設計了大板磁磚平台與矮櫃,既穩固又能延續整體的質感。
沙發背牆選用偏奶茶色的跳色設計,除了讓空間多點變化感,未來點香時也比較不容易留下污漬。牆上的開放式層架除了收納與音響走線,也整合了我自己的信仰需求──中間預留用來安置關聖帝君神像的位置;左右則分別設計一長一短的金屬吊桿,一象徵青龍偃月刀,另一代表讀春秋用的毛筆,層板造型也讓人聯想到赤兔馬躍起的姿態。這些象徵意涵藏在細節裡,卻又能自然融入空間,我自己覺得很有意義。



餐廚區
這是家中我最喜歡的一區,天花板選用檜木實木拼板包覆,不只呼應木屋般的自然質感,也巧妙隱藏了三台吊隱式冷氣主機。三台設備共用一個維修孔,為了不破壞整體天花設計,特別選用帶有自然縫隙的實木拼板來遮蔽開口,使維修孔幾乎隱形,實用性與美感兼備。
受限於格局,餐廳空間不大,但動線非常順手。冰箱外移至餐廳側邊,搭配餐邊櫃,形成一處可以隨手泡咖啡、取氣泡水的小區域,日常使用非常便利。餐廳與廚房之間設有玻璃拉門,平時保持開放,烹飪時則可拉上、阻隔油煙。我本來就喜歡下廚,新家整體空間更符合使用習慣,做菜變得更輕鬆愉快。朋友來家裡聚餐、和鄰居分享料理或一起團購的機會,也比以前更多了!


主臥
沿用公領域的配色與材質,採用實木拼板配搭淺木紋系統板,營造穩定清爽的空間氛圍。床頭板一路延伸至書桌側牆,串聯視覺,也保留了自然肌理與光源細節。整體配置簡約但不單調,機能也相當完善:靠窗設置收納櫃與轉角書桌,平時可作為閱讀桌,未來也能給另一半當作化妝桌使用,保有使用上的彈性。


六、後記
實際入住後,最大的改變是生活重心的轉移。以前經常在公司待到很晚,現在則會期待準時下班、回到專屬自己的空間裡,生活的主場從辦公室移回了家中。
回顧從選屋、設計到施工的整個過程,每一步都花了不少時間。尤其在設計階段,透過設計師的協助,讓我原本零碎的想法逐漸成形,最後實現出幾乎與預期一致的成果。這也讓我更確信,當初決定買下這間房、花時間找對設計團隊,是非常值得的選擇!